≡ 新人专区 |
≡ 兰交天地 |
≡ 校园生活 |
≡ 校园同学 |
≡ 招聘就业 |
≡ 跳蚤信息 |
≡ 校园活动 |
≡ 考研辅导 |
≡ 人文学术 |
≡ 外语角落 |
≡ 爱好体育 |
≡ 菁菁校园 |
≡ 影音娱乐 |
≡ 电脑网络 |
≡ 感性兰交 |
![]() |
╬ 兰州交通大学论坛 >> 兰交天地 >> 浏览帖子 |
暄桐:唯有认真思考过死亡,才足以应对日常 浏览:2 回复:0 |
![]() |
原创信息 2025/8/31 23:49:28 | 编辑 1 楼 |
暄桐是一间传统美学教育教室,创办于2011年,林曦是创办人和授课老师,教授以书法为主的传统文化和技艺,皆在以书法为起点,亲近中国传统之美,以实践和所得,滋养当下生活。
![]() 初听庄子在妻子离世后“鼓盆而歌”,十分不解,权当圣人放浪形骸。生活中,我们因约定俗成的文化,默契回避着所谓沉重,心又难免被哀伤笼罩。就像传来熟悉名人离世的消息时,有人激动追问“为什么,他这样好的人,我无法接受”。 接受死亡很难,但,假如欺骗自己永不会死,就不会主动把握有限的时间。比如:现代人总说自己是牛马,其实真正的牛马,很少操心还没到来的死亡。当狮子们分食刚捕获的斑马,或许不远处,就有一群斑马正在悠闲地吃草。 动物的恐惧属于应激反应,而人的恐惧却有前瞻性。朱锐教授说“恐惧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无知”,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:生命尚在,死亡还未降临;死亡降临,感受已经消失。人类体验的,是对死亡的恐惧与假想,而比起其他生物,我们遭受的死亡恐惧最深切,也最剧烈。 恐惧很难为生命带来意义,林曦老师反复讲,到恐惧驱动下的暴走和失控,而人生同画面一样有限,这催促着我们,要以思考代替恐惧,而不是将死亡视为禁忌,缄口不谈。封闭痛苦让心变成孤岛,逃避反而让恐惧成为最大的暗礁。 当死亡作为确定性呈现在生命里,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有限人生的勇气之源。像朱锐教授立于人生终末,坚持完成《哲学家的最后一课》,以关怀与爱,发出当下最迫切的思考:死亡。 如何在热爱生命的同时,思考并面对恐惧,从而更好地过一生? 首先,人活着不只是求生,更是完整我们对生命的理解。生命观就等于死亡观:庄子视生死为自然循环,才能将天地看作棺椁,在妻子的离去中看到广阔的新生。 无须用“灵魂永生所以死亡不存在”自欺欺人;也不必“将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”。超越死亡的方法,是想办法提高生命的强度和密度。与其用终点自我威胁,不如长出“真切活一场”的热望:“什么真正让我快乐?什么真正地滋养着生命?” 侵噬生命的并非死亡,而是焦虑、恐惧、麻木,我们这一生是来尽情地体验和游戏,不忽视当下,更不依靠想象生活。以勇气和兴致凝聚人生,让生命变得无限丰厚,就有可能在单纯活着之外,为自己立下此生值得一过的理由。 |